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 (第11/12页)
验的差距,在我看来,还有帝是否全力支持与信任。 “禹所导积石之山”,“禹攻云雨山”,“禹攻共工国山”。 导与攻,一字之差,或许是完全不一样的过程。 积石山也地处偏远,那里早已没人居住,所以只是‘导’。 而云雨山、共工国山,都明显是在各大氏族的实际控制范围内,有人住。 这里的攻,真的就没有打仗的意思吗? 在别人的底盘,凿别人的山,一点冲突都没有? 泄洪导流,如果会淹没聚居区,那是要迁徙的。 开别人的山,还要迁徙别人的民,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以现代的组织度,都是非常困难的事,那时代必然爆发极大的冲突和社会矛盾。 兵戎相见,是很正常的。 但是显然,舜非常支持禹,有这位情商极高,从微末之际出人头地成为帝王,为禹背书,充当禹的坚实后盾,禹才能成功啊。 鲧攻过榆山、程州之山,最后还是失败。 那禹攻云雨山,攻共工国的各种山,结果如何呢? 山海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相繇是共工氏的附庸,图腾是九首蛇身,且自环。哇塞,这个图腾超震撼,比漫威九头蛇图标帅多了,相繇是上古九头蛇组织? 开玩笑的,总之这个相繇氏,非常厉害,会吞噬很多土地,其呕吐之物,会把大地变成溪流沼泽,上面的水都是苦的,估计是污水,动物们都没法生存。 禹堵了洪水,灭了相繇,血都是猩臭的,污染土地,植物都没法生长。 那片地方就是池沼,很多水,无法居住,禹往上填土,并把腐烂的污染的土挖走,可那里依旧是池沼,填上去的好土也被污染了。 最后禹把挖出的淤泥,堆砌成台,便是群帝台,在昆仑之北。 这个台,大约就是山海经里写的‘帝喾台、帝尧台、帝丹朱台、帝舜台’。 其实禹,情商还是有的……他虽然跟父辈一样务实,但并不傻,与舜的关系处的很好。之后开辟纯世袭的王朝,也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总之,这段文字,就是记载禹治水期间,疏导山川期间,所遇到的麻烦。 攻共工国山,并不顺利,共工氏不愿再次迁徙,不愿山被挖开,直接和禹兵戎相见。 对此,《淮南子》也有类似记载。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 得,照这意思,洪水是共工的锅咯? 其实很显然,共工应该只是跟禹起了冲突,不愿配合而已,跟禹刚了一波。 共工氏这里我简单解释一下,“共”字在甲骨文中写作两手搬一块方形物体,表示双手合作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工”字写作上“工”下“口”,“工”的形状为斤锛之类斫木工具,所以甲骨文中的“工”字表示用斤锛之类工具整修东西,或者进行这类活动的工匠。可知“共工”一词的含义是合作完成一件复杂的事情。 这件事便是兴修水利,有人考证,共工氏是一个善于组织人力治水的部落,他们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上游水域修筑堤防。 其实,就是水库。 但是他们的工程能力明显有限,水库也不可能永远蓄得住,得有疏导措施。 不要怀疑古人的智慧,七千年前的良渚古城,遗址中就已经被我们发掘出原始的水库,可以蓄洪、防水。是全球最早的水利工程,已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共工氏善于这个,因为总是泄洪,或者因为失误而导致水库决堤,所以共工氏被后世传为水神,且传他性情凶厉,经常用洪水害人。原因就在这里。 对此,共工氏自己肯定也有锅,而且很可能就故意利用人们对洪水的恐惧,威胁周边的部族。 山海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翻译一下就是说有个共工台,别人射箭都不敢往北边射,因为怕共工台。台在系昆山的东面,四四方方,南面(画)有一条蛇,虎色斑纹。 我寻思,那虎色蛇,可能是个水库龙浮雕闸门,大抵是泄洪口上的装饰物。 泄洪的闸门,叫做龙门。 作为共工氏的附庸,相繇显然也有类似的水库,处于高处,只要开闸,就会‘呕吐’污水,所以好的地便会化为沼泽,而且还是腥臭的。只不过他的图腾,或者闸门的装饰物是自环九头蛇。 因为禹要开山,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