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见鲁肃,欲封渡 (第4/5页)
。 当然,益州士族在刘备与刘禅的打压之下,升任高位者并不太多。但这是统治者的立场问题,与制度无关。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这是察举制与九品制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即流寓士人的后代,为了方便出仕,往往会将籍贯改到新的居所。 仅以吴国案例,略作举证。 吴国官员有籍贯改易记载的,有甘宁、薛综、张昭、周访等人。 甘宁是益州巴郡人,薛综是豫州沛国人,张昭是徐州彭城人,周访是豫州汝南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侨寓人士。 注:上述诸人籍贯,周访见《晋书》,其余见《吴书》,文多不载。 需要注意的是,两晋时代,此四人的后裔,却无一例外都“著籍丹阳”,成了扬州人(详见《晋书》)。 按建业县(东晋建康,六朝金陵,今之南京)原是丹阳郡秣陵县,可知这群吴国将相,实际是放弃了旧日郡望,而将籍贯落在江东新巢。 魏晋豪族,从个人特质上看,往往文武兼杂。 两汉出仕,有一条重要标准便是要“经明行修”。 所谓“行修”即具备德行操守。它其实是一个抽象概念,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与品行关系不大,更关乎门第族望。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至于“经明”,即“明经”,指能通晓“古文经学”或“今文经学”。古文重视训诂考释,今文更类似谶纬内学。东汉末期,古文经学主导北方学风,而今文经学在南方盛行。 举例来说,曹操在被罢官之后,便是因为“能明古学”而得到汉廷的重新启用,可见他是通晓古文经学的。 (曹操)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王沈《魏书》 至于刘备,也曾师从名儒卢植。卢植“古今兼修”,可惜他本人对章句也不求甚解。刘备则更加不学无术,终日斗鸡走狗,没能得到出仕机会。 (卢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后汉书卢植传》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蜀书先主传》 至于孙坚,则堂而皇之地自诩“无文德”,对自己的文盲身份毫不避讳,反而炫耀“以征伐为功”。彻底放弃学术渠道,转而寻求以军功晋身。 主簿进谏,(孙)坚答曰:“太守(指自己)无文德,以征伐为功。”--《吴录》 魏晋的豪族大姓,不仅是“门阀”,还是“学阀”,他们不仅垄断了生产资料,也垄断了知识技能。甚至很多大姓有传家经学,比如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会稽虞氏五代传《易》,会稽贺氏世传《礼》。 然而到了汉末丧乱时期,许多大姓首领,不仅具备了学阀特征,还因为坐拥众多宾客,而成为威震一方的豪帅。同时兼备了文、武双重特征。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比如陈留大姓卫兹,聚众五千余人,豪强色彩浓郁。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魏晋世语》 然而卫兹同时又得到名士郭泰的赞赏,跻身名流之列。 郭泰与许邵是彼时北方最有名的清议者(即品评人物的名嘴儿),得其佳评者,便可一朝发迹。 林宗(即郭泰)曰:“子许(即卫兹)少欲,文生多情,此二人非徒兄弟,乃父子也。”后文生以秽货见损,(卫)兹以烈节垂名。--《先贤行状》 再比如泰山豪族鲍信,家族“世以儒雅显”,自己又得到大将军何进的征召,名士无疑。 信父(鲍)丹,官至少府、侍中,世以儒雅显。--王沈《魏书》 然而酸枣会盟时(190),鲍信竟然携带了步兵两万,骑兵七百,辎重三千余乘赴会,气焰熏天。可见他与卫兹一样,也是名士与豪帅身份兼杂。 (鲍信)信乃引军还乡里(兖州泰山),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三千余乘。--王沈《魏书》 至于曹操、曹纯、曹洪等人,年轻时亦被朝廷征召,曹操历仕东郡太守、济北国相;曹纯为黄门侍郎;曹洪是蕲春县长,无疑都属于名士之列。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然而诸夏侯曹氏,同时也都是部曲帅,在《典论》中被曹丕称作“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其中曹纯与曹洪,还都是凶悍的斗将,名噪一时。 下面谈一下,冠族、大姓与豪人。 虽然汉末乱世,地方的豪强极多,但并非所有的豪族,都能与士族或世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