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假成真,急攻城 (第5/5页)
书七臧洪传》 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魏书一武帝纪》 注:《后汉书》对臧洪迁徙时间,多一“时”字。即臧洪迁治东郡在兴平二年。而《三国志》无载。考虑到范《书》晚于陈《志》二百年,以及“三年之蓄”的时间影射,此处“时”应为衍文。 臧洪叛乱在兴平二年(195),信中自称“在郡三年”,足见初平三年(192)时其便从“青州刺史”转任“东郡太守”。彼时的曹操,在同年东进、击溃入侵的青徐黄巾,之后将势力伸到兖州东部。 读者身份证-伍陸彡⑦④彡陸⑦伍 换言之,曹操地盘扩大之后,之前被袁绍赏赐的封地(东郡)便被没收,转赐臧洪。 曹操之后的治所在兖州济阴郡鄄城,这也是兖州之乱时(194-195)未曾叛变的三县之一(范县、东阿县、鄄城县)。曹操的家属也居住在鄄城。 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魏书九夏侯惇传》 问题是,鄄城县隶属济阴郡,而济阴太守是袁绍堂弟袁叙。袁叙甚至还曾公开写信要求袁绍称帝,其政治立场可想而知。 (绍)从弟济阴太守(袁)叙与绍书云:“今海内丧败,天意实在我家,神应有征,当在尊兄。”--《献帝起居注》 换言之,曹操的治所与地盘并不固定。虽然名为“兖州刺史”,但时刻受到袁绍操纵。 东郡的东武阳等地、毫无疑问归属了臧洪,但东郡的濮阳县则依然处在夏侯惇手中。曹操的治所虽然在鄄城,但鄄城上级单位济阴郡,却归属于袁绍。 注:东郡诸县归属,见《魏书七臧洪传》、《魏书七吕布传》与《魏书九夏侯惇》传,不再引述。 总之,袁曹的边境线大约没有固定划分,呈现“星罗棋布”或者“犬牙交错”的状态。直到建安元年(196)曹操南下豫州颍川(许县),彻底脱离袁绍控制后,才逐渐走上独立道路。 “散三年之蓄、以为一年之资”则清晰描述了东郡归属始末。结合曹操郡治在鄄城、而济阴太守(即鄄城上级单位)却是袁叙(袁绍堂弟)的“组织架构”来看,两家的尊卑关系一目了然。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换言之,曹操在兖州完全受制于袁绍。 王沈版《魏书》对袁曹的“宗藩关系”信口雌黄,误人子弟;陈寿虽为良史,《三国志》却也不得不以“袁曹方睦”为遮掩,但他可以借人之口! 而这,便是陈寿先生借臧洪之口,所要表达的真相。 陈寿先生无愧于“良史”二字! 历史真的可信吗? 当然可信!但前提是要深扒! 所以,“袁绍无能而曹操雄才大略”这个逻辑,在臧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书信面前,还能成立吗? 陈寿受限于时代,在很多敏感问题上“不得不有所回护”,无法尽意直言。因此需“借他人之书”来阐述史实。 虽然诸书皆言,臧洪叛乱、是因“袁绍不救张超”。但看臧洪与袁绍“相持历年”(195-196),可知其麾下军力颇强,完全可以自赴雍丘,救援张超。 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魏书七臧洪传》 塔。读-小.说&~AP~>*~P。,完全.开@~源免费>.的网文小说*。网-站 然而事实是,自始至终,臧洪都未发一兵一卒,坐视张氏兄弟被曹操夷灭。二张死后,臧洪反而发动叛乱。 可知其叛乱因由,绝非所为“报故主之仇”般冠冕堂皇。 且夷灭张超者,是曹操而非袁绍。臧洪不向曹操动武,却向袁绍兴兵,逻辑何在?他是想要欺谁? 而这,正是陈寿先生留下的线索! 所以,官渡之战,究其本源,是老大哥看不惯小老弟反骨,清理门户之举! 这根本就不是义战,而是为利益狗咬狗之战! 只有咱们梳理清楚这个逻辑,才能深入剖析荀彧!云垂赏竹涛的汉末雄风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