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有关体制的讨论 (第1/2页)
娄敏中得知了南方战事的情报后才放下心思,只想着在梁山等待陆阳出兵。 然后就回到江南将金芝公主送到山东来。 将联姻的事情彻底完成。 大军的粮草辎重还需时间准备,公孙胜已经帮陆阳看好了建制称王的黄道吉日。 “九月十五,宜出门、开火、封禅、祭礼。正是昭告天下,梁山泊正式建国,角逐天下的最好日子。” 几位军师都把手头的事务交给了手下人暂时处理。 全部汇聚到梁山泊商议以后的体制。 几人聚集在陆阳的书房。 公孙胜道:“我觉得咱们不必想得太多,大可以暂时先沿用目前的官制。 以后再进行改革。” 闻焕章却知道大宋官场的弊端。 “不行,大宋朝廷为了不让臣子的权力过大,设置了太多的冗官冗员。 各个官员互不统属,而且权力范围也有重叠。 相互掣肘,行政效率很低。 我们要是照搬,就免不了和大宋一样的毛病。 寨主之前所安派的曹衙制度,类似于前唐。 责任分明,专人管专事。 我看就很好。 没有必要学大宋的官制。” 朱武也道:“寨主将知府的权力拆分到了各个属衙。 只给知府留下行政权。 其他的财权、兵权、法权、农权等等全部交给了专门的吏员去管。 知府虽然比其他属吏高半级,却不能直接插手属衙事务。 这样既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也能让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提升,我看就很好。 咱们最主要的还是讨论一下中枢机关,也就是王府下属的机构,应该如何建立吧。” 关于这一点,陆阳其实已经心中有数。 宋朝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宋朝王安石变法失败,反变法派重新掌权。 提出三省共同议事。 实际上使三省合一。 自此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基本被架空。 取而代之的是中书门下这个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的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参知政事就是副相。 北地辽朝采用的制度也是三省六部制。 之后的金、元、明三朝和宋朝一样设的是一省六部。 直到1380年,明朝罢相,废中书省,将权力散归六部。 六部制才取代三省六部制。 这是为了进一步中央集权。 废除宰相,皇帝就能把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然而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 朱洪武自己是个工作狂,他儿子明成祖朱棣就很难顶。 于是召集了一些翰林学士,作为自己的秘书,史称内阁。 内阁原本是为了中央集权而设,是皇帝的执政工具。 后来却发展成了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代表。 尤其是三杨辅政时期。 内阁首辅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 陆阳自认不是什么政治方面的天才。 没有创造更加完备的政治体制的能力。 这套体制一直从隋朝运行到了清朝。 走过了大半个封建时代。 只能说明它十分适合古代的环境。 必有其可取之处。 那么自己只需要照抄就行了。 “好了中央机构文官沿用一省六部,武官也沿用宋制。 以殿帅府主管练兵。 枢密院主管调兵。 兵部主管征兵、军籍以及军功核定。 废除殿前司、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