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节 (第1/2页)
故而正荣县只来两位夫子,两位捕快,就能把事情办得圆满。 他们这件事,就是最好印证了这句话。 当然,此事并非典故,写下来并不好,但用这件事的感悟思考其他事情,也能理解同类事物的规律。 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上的事情要思考。 对待事情同样也要思考。 后面又写:“且忘民之忧以恣其乐者,其信盖有所恃焉...使环顾其民而皆有二心焉。吾见君之独立于庭也,而若是非者非一日之故也。”2 忘记百姓忧愁反而很快乐的人,心中肯定有恃无恐。 还会以为反正他们不快乐跟我有什么关系,又不会妨碍到我。 那有一天,百姓们忧愁一定会发展到让你也担忧,让你不得不去看。 那个时候再看看周围人,你跟百姓一定会有二心。 国君跟百姓离心,站在庭院里环顾四周,发现只剩自己,那就说明这种情况不止一次了。 不顾及百姓的君主,一定会众叛亲离。 全篇写的都是忧民跟民忧的关系。 从根本上分析君主跟百姓的联系,以及诚心为民,施恩于民的想法。 这跟孟子整书的想法也是相合的。 第二场第一题答完。 第二题为“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 同样出自孟子,意思是,安抚天下的百姓,是君子们最开心的事情。 君子讲仁义礼智。 定四海之民,是君子们乐见的事情。 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个君子的本性,他们本来就喜欢做,这是从内到外的本心,不为其他,就因为他是君子。 此题说的是君子为何是君子。 不是做了这些事就是君子,而是君子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在约束读书的读书人,让他们成为一个仁义礼智的君子。 这跟第一题竟然有些呼应。 如果读书人真的能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想来上面那题,忧民之忧者,必然水到渠成。 四月初八晚。 第一日考试结束。 纪元分析了下,第一场考试内容都是《论语》。 第二场都是《孟子》。 难不成明日上午中庸跟大学各一道。 下午考五经两题? 这么看的话,好像确实是如此地规律。 最后一日上午,就是最后一场第五场的考试,应该是孝经跟试帖诗。 总的来说,跟正荣县县试顺序没差太多。 但每一场的考试是一本本的考。 也算有规律。 四月上旬的天黑得很。 纪元却早早闭上眼,先是默背中庸,再默背大学。 这两本加起来不过五六千字,背起来不难。 如果明日上午真的考这两本,那他算是再次复习。 等到快要休息,纪元才点上蜡烛,铺了被褥睡觉。 也不知道是不是习惯了。 还是以前睡过更差的床。 纪元沾了枕头就睡,睡得还很香甜。 每逢大考,他的睡眠质量都格外好,像是身体都知道,必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