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医[六零] 第213节 (第2/3页)
画的孩子,一开口竟也能讲两句俄语。 他们苏联十几岁的孩子,会讲外语的可不多。 而且,他们一个生产队里会讲俄语的居然不止林雪君同志和这位小少年,还有个能去首都做书籍翻译?! 索菲亚作为可以给科考团做翻译的优秀人才,原本在踏上这片国土时,充满了骄傲和自豪。抱着审视的目光观察着自己课业中讲述的‘小老弟’国家,可是她怎么也没想到,这里绝不像许多人口中所说的那样只有贫穷落后。 这里有许多令她吃惊的‘先进’之处,打破了她的许多刻板印象。 从场部到第七生产队的一路上,林雪君详细的讲解了他们从冬天起在草原上做的所有举措。 尼古拉教授详细地询问她关于每一道手续的作用,林雪君都对答如流。 翻译员原地失业,只能悠闲快乐地在队尾溜达,采采花,欣赏欣赏小蜜蜂。 一天一夜后,他们终于到了第六生产队冬驻地。 这天晚上,陈社长带着毕力格老人和第六生产队大队长一起招待贵客时,一直坐在桌尾默默吃饭的林雪君,忽然被请到了上座。 经过一天多时间的相处,林雪君的学识、认真程度和对草原抗灾工作的高参与度,已让尼古拉教授彻底记住了她。 即便是在吃饭的时候,教授也有许多话想问林雪君。不止关于抗旱抗蝗灾的工作,还有关于紫花苜蓿的种植,和草原畜牧业发展在各个国家呈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路上尼古拉教授发现,这位年轻的中国女性,不仅对草原上的花草了解,连对更高层级的知识也颇有见底。 无论是草原的治理还是畜牧业的发展,她都聊得来。 因为林雪君的出现,尼古拉教授身边的爱徒们都被冷落了。伊万等人只能隔着林雪君坐在远处,想跟尼古拉教授讲一句话都变得不容易。 “……现在我们国家要做大牧场式的集约圈牧还为时过早,没有优越的优质牧草种植产业支撑,没有高效率的牧草收割机械,那么就既没有稳定的牧草产出,也没有稳定的牧草输送,把牛羊都圈在圈里,人的确是不用游牧受苦了,但牛羊也要饿死了。 “而且现今我们的防疫、疫病治疗、牲畜日常疾病治疗的基数设施,包括兽医等,也严重不足。 “牲畜都集中在一起,缺少游牧中的运动和卫生等好条件,生病了又不能及时治疗,也将是灾难性的。” 林雪君摇头否定了尼古拉教授对于当下中国草原上放牧方式的判定,提及自己了解的知识时,她总是侃侃而谈。 尼古拉教授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点头应了一声,“工业发展是重要的先决条件。” 陈社长听不懂他们的谈话,乌兰终于恢复了翻译工作。虽然外宾用不上她了,但给自己人翻译也是重要的工作嘛。 索菲亚既不用帮自家科考团翻译,也不用为中国人翻译,她这顿饭吃得特别消停。招待贵客的肉和果子,尼古拉教授讨论得过于专注,只吃了几口,索菲亚却大快朵颐,吃得很满足。 “这个白色酸酸的,特别好吃,是好美食。”相比与大肉,索菲亚居然更喜欢用猪油炒出来的酸菜丝,又酸又香,还有一点点回甜,真美味。 她赞叹罢,才发现坐在自己左手边的安娜正跟伊万讨论工作,没有搭理她。 有些尴尬地抿了抿嘴,本以为不会有人接她的话茬,却不想坐在右手边的老汉居然用虽生涩却字正腔圆的俄语应道: “感谢你的喜欢,多吃些,不要客气。” 索菲亚不敢置信地回头,“好的,非常好吃,谢谢。” 天呐,连一头白发的蒙古族老人都会讲俄语! 她之前学的关于这个国家的知识根本就是谎言! 再也不敢在这片土地上随意用俄语讲话了,她完全无法预估身边什么人能听得懂。搞不好路上的花草鸟兽都知道她在说什么。 真是一句坏话也不能讲,太可怕了! 桌头林雪君面前碗里已经被毕力格老人、阿木古楞和陈社长帮忙夹了高塔一样高的食物,但她却顾不上吃。 尼古拉教授为了能从林雪君口中换取更多她的见解和知识储备,居然掏出了自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