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种地日常_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18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随时会关闭!请到→→→点击这里

   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187节 (第1/3页)

    他说罢,直接抱拳单膝跪在地上行了一个大礼。

    安清先是一愣,待回过神来,她忙示意胤祺将人扶起来。

    “将军,你不必如此,我们当日就是意见不同,争辩了几句,这本就不是什么大事,不用放在心上。”

    人家大度,给他台阶下,但博定也不是不识好歹的人,“福晋大人有大量,下官是个粗人,旁的话也不多说,日后您有什么需要下官做的,尽管开口。”

    安清笑着摆了摆手。

    这还真不是她大度,主要是博定真没碍着她什么,她总不能因为人家一开始和她有些分歧,说了些稍微不太顺耳的话就一直记在心上吧。

    她没这么小气,当然,也没这么闲。

    在黑龙江这块土地上,有了第一个军农场成功的先例,那接下来便容易的许多,一个接着一个,有条不紊的在这块黑土地上慢慢铺开便是。

    有朝一日,总能让这片自古荒凉的黑土地上长出丰收的奇迹,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需要的也只是时间罢了。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如此反复,四季轮回。

    转眼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又是一年春小麦的丰收季,各个军农场的地里满是将士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显然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屯田戍边的生活。

    三年多的时间里,安清领着众人在黑龙江驻防管辖的齐齐哈尔、瑷珲、墨尔根、呼兰和呼伦贝尔等七座城池,都各自建立了一处军农场。

    甚至还在宁古塔附近建了一处劳改农场。

    从安清过来的第二年开始,黑龙江驻军便已经不需要再从盛京及吉林等地调军粮了,将士们实现了自给自足,各城衙门的库房中都有了充足的余粮。

    除了各个军农场连年丰收,当地百姓们亦是,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管是百姓,还是将士们,大家呈现出的精神面貌也完全不同了,整体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

    但这对安清而言,还远远不够,自给自足只是第一步而已,这片黑土地上还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福晋,您之前提的建议,下官已经写了折子递去了京城,只等皇上那边的回复。”博定道。

    安清轻点了点头,博定所说的建议是指之前她提议将士家属随军一事。

    这几年之所以一直围绕着城池周边展开筹建军农场,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垦荒人手问题,军农场主要依赖的就是戍边的将士,自然不能离他们太远。

    但这边很是地大物博,还有很多有待开发的地方,可这里本就是人烟稀少之地,后世在开发北大荒之事上,依靠的是举国之力,因为国情的不同,这会想依靠举国之力是不现实的,所以,他们也只能尽量想更多的法子。

    将士们从各地而来,长年在此地戍守边关,有的未成家,有的成家了,成家的人,不少妻儿老小都在老家,若是能过来,当地能给分配土地进行垦荒,那也就相当于在本地扎根了。

    当然,这个所谓的随军政策,即便朝廷同意了,对将士们而言也都是自愿的,总不能硬把人家扣在这里不是。

    “前些日子,我同五贝勒爷商议了下,这两年河南、安徽、山东等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很多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我们已经同皇阿玛去信商量了,看能不能允许些灾民出关来咱们这边。”安清道。

    博定脸上闪过丝诧异:“他们能愿意来吗?”

    毕竟,他们这边条件确实挺艰苦的,灾民们但凡有一丝希望,怕是都不会选择来这种苦寒之地吧。

    安清摆了摆手,道:“自愿嘛,若是真活不下去了,这里对他们而言,总归也是一条出路。”

    边关虽苦,但若是能有一个安身之处,有一份养家的田地,苦些又如何呢,只要能带着一家老小活下去便好。

    商议完正事后,博定着急忙慌地离开,又赶去城郊兵营训练去了。

    安清则被紫苏扶着,回了衙门后宅。

    这三年来,她和胤祺带着小宝,基本就是在奉天府和黑龙江各地来回往返,奉天府的那边的农事试验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