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种地日常_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16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随时会关闭!请到→→→点击这里

   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161节 (第2/3页)

后,如果人工强行扶起的话会再次导致茎秆和根部断,不但起不来任何作用,还会造成二次伤害。

    当时康熙着人来问她时,安清第一个强调的便是不要扶,顺其自然,让小麦慢慢恢复生长,然后又给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比如要用10%比例的草木灰水溶液去促进生长和灌浆,尽量减轻因倒伏而造成的减产的情况。

    再比如,为了避免倒伏的麦田,容易让小麦染上条锈病、赤霉病等小麦常见病虫害,所以,在此期间还要加强对这些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定期进行喷洒相关的土农药等等。

    她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本以为康熙和朝廷百官怎么也会让她去佐证一下,谁知人家直接让采纳并实施了。

    当然,结果也证明她这些做法都是非常有效的,成功挽回了不少地方的小麦,避免了严重减产甚至绝产的情况。

    也就是那时,安清才突然意识到,经过她之前几年的努力,她如今在农事这一块的权威性,已然是得到了康熙及百官们的认可。

    虽说这种一人权威性的认可,在科研学术发展上并不是什么好事,但对此时的安清而言,确实件好事。

    她急于在整个大清境内推广后世科学种田的技术,有了这种权威性认可,会替她省去许多麻烦。

    至于之后农学科研发展这一块,说直白些,对目前大清的而言,那都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现下关于种地的很多事情上,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

    就比如这‘麦收九成熟,不收十成落’这事,其实这会不少种了多年地有经验的人农人,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他们虽然可能

    不会说这么个谚语,但却知道小麦九成熟的就要收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们祖辈留下来的常识。

    但这种常识具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所以,这些基本型的农学知识事关天下万万千千的农人,必须在全大清统一了才行。

    安清一直都知晓,这农事课堂上有几位农政司的官员,一直在有意识地整理她说过的那些农谚,似是准备汇集成册传遍开来,她觉得这样就很好。

    不过,即便众人轻易接受安清这一农谚,但她教学过程中尽量讲究知之甚解,还是为众人解释了一番小麦九成熟就要收割的缘由。

    若是等到小麦完全成熟后再去收获,那就很容易出现“掉穗”现象。

    这种“掉穗”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小麦在完全成熟后,茎杆变黄,比较脆弱,而穗部又会比较重,便会出现“头重脚轻”而掉穗的情况,另一种,是指镰刀手工收割过程中,人为因素也会导致“掉穗”。

    而这个“掉穗”,便是该过程中的那一成损失。

    其实,若是从小麦生育期来分析也能解释,小麦成熟期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

    在一般情况下,蜡熟期内收获则是为最佳时期,也救和“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这句话对应上了。

    安清带着众人在麦田里绕了一大圈,等把该讲的都讲清楚后,她这才又领着众人回到了他们各自的试验田。

    和之前收玉米时一样,各自负责各自的试验田,不仅要抢收小麦,还要为下一茬玉米抢播,至于‘抢’的什么,自然是农时了。

    大家干的热火朝天,安清虽然没亲自下地割麦子,但倒也没闲着,她忙着给那果园的果树搞嫁接呢。

    这会是夏季,正是砧穗容易离皮时,她先给一批葡萄嫩枝进行了嫁接,随即又捯饬了一波核桃芽接,这两年安清一有空就会来折腾这片果园,所以,她这果园里的果子结的也就比别的地方好吃的多。

    天一热人就不乐意动弹,安清尤其严重,但干农活时除外。

    这不,她午间歇响起来后,便带着帽子去了果园,忙活了两个多时辰才干完,不过她回来的还算早,众人这会还都在田地里忙活呢。

    安清洗了澡出来,头发擦的半干不干,披散着躺在了竹椅上,傍晚的风吹来,带来了丝丝凉意。

    春晓又开始带着一众厨娘忙活做晚饭了,和去年一样,农忙季她那些农事学堂的学生基本都是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