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节 (第1/2页)
曾孙女儿在清潭书院学的好,今年就考进了策科地字班,再读两年少说也能去县衙当个书吏。 曾孙子才十一岁,不如他姐姐稳重,也不知道明年能不能考上常科,常科都考不上的话,要不就送军营里去?那也得等到十五以后啊……心里盘算着,孙阿梅不知不觉就把地上的土块儿都敲了个差不多,还顺便收了几棵野菜。 晚上收工前,她孙女牵着牛回来了。 “奶奶,白娘子把他家的地一半种了棉!” 孙阿梅吓了一跳:“十亩地都种了棉花?” “官家不是说今年棉田只收一成的税么,白娘子打算把棉花卖给织厂。” 现在的东阳县不收丁口税,三年免税之后只按照田亩收成收税,比起早些年实在是轻省多了,再加上有了浇地的水车和更高产的粮种,她们可真是实实在在过起了以前不敢想的好日子。 但是,就这样真的拿出了一半的地种棉花,白娘子这魄力在临近几个村那都是头一份。 孙荞花看着自己的祖母:“奶奶,您想什么呢?” 孙阿梅的老脸上忽然浮现了笑意:“我在想,现在种棉花的人越来越多了,要是咱们收了棉花织棉布,再把棉布卖出去。” “奶奶,棉布卖给谁呀?咱们县里的织厂拿棉布是给了平卢军,咱们自己织了卖哪能赚了钱?” 孙阿梅一双老手捏着木镐: “明宗皇帝说过‘同工同料,制器以快,必得其利’,要是咱们织布能比旁人快些,旁人出一匹布的功夫,咱们出已经出了一匹半,不就有了得利之处了?” 孙荞花没想到自己奶奶还能扯到明宗头上,把奶奶脚边装了野菜的篮子提在手里,说: “奶奶,咱俩加起来四只手,怎么比旁人快呀?” 嗯,这确实是个事儿。 老太太活动了下肩膀,扛起木镐往回走。 “要是牛能纺棉纱就好了。” “牛能纺纱?奶奶你还不如指望村头的水车纺纱嘞。” 邻田的汉子早就回了家,现在蹲在家门口的篱笆外头吃粟饼,还惦记着怎么娶个新媳妇儿。 突然,田间道上传来一声惊叫:“奶奶!我就是随便说说!你别真去河边啊!我牵着牛呢!” 牵个牛,显摆什么呀? 汉子转了个身,用屁股对着田道,继续啃粟米饼子。 “大人,春耕才刚刚开始,朝廷就跟咱们要今年的估税。”裴文姬看着繁京来的公文,都快气笑了。 坐在一棵玉兰下面看书的孟月池摆摆手,说: “去年平卢几乎撑起了半个中原的赋税,户部这是尝到了甜头,索性就把春旱夏涝冰雹蝗灾都写上,跟他们说估税今年只有往年一成。” 裴文姬这下真笑了。 行,真行,朝廷不要脸,她们家大人也不怕躺地撒泼。 “大人,我怎么觉得从去年冬天到现在,半个大启都在惦记咱们的钱袋子?还有人上书说应该在咱们的北海港设卡收税。” “旁人都没钱,唯独咱们不光有钱,还在外头有债,被盯上了也没什么稀奇的……”孟月池顿了顿,将手里的书放在了一旁,“这份折子是谁上的?” “是户部侍郎钱寇。” 从椅子上起来,孟月池伸了个懒腰拿起一件鹤氅披在了外面。 太阳虽暖,毕竟还只是春天,走到阴凉地里还是冷的。 “钱寇是相党,没想到啊,咱们这点儿钱,连李相都看在了眼里。” 嘴上说的轻松,孟月池带着裴文姬直接去了前面的偏院里。 又吩咐在院中的差遣: “去请柳娘子、苏推官、古参事一并过来。” 宰相李瀚仰是先帝给陛下选的肱骨之臣,从玉衡八年坐上了相位之后就一直不声不响,前些年柳铉徵力主重新丈量天下土地,几乎在朝上夺尽了锋芒,人称柳亚相,他也没有吭声。 后来柳铉徵失势,梅舸得势,半个朝廷都盯着女官们之间的争斗,他也没做什么。 只有江左益行事比较有分寸,造反的时候说要“清贪臣”,清的就是这位,可见是选了个官大的。 现在李瀚仰的党羽忽然盯上了平卢,虽然只是一个苗头,孟月池却不想平卢成了繁京那些御史们的靶子。 “大人,我倒觉得这事儿没什么。” 穿着一身绣袍的柳朝妤是最先到的,捡了靠门的椅子一坐,先让人去把茶端上来。 “既然都知道平卢有钱,自然也知道平卢的钱是怎么来的,钱寇这种人也只敢在议政殿跳两下,等陛下真让他想办法,他只能憋出一屁股的疮来。” 淡青色的素服遮不住苏茗子的艳丽妩媚,她进门先行了一礼,才说:“大人,钱寇的儿子娶了李相的孙女,这等关系非同一般,若此事钱寇真的得了李相的指使,那也必有后招。” 古莲娘年纪更轻,性情也稳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