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新闻时代来临 (第3/3页)
刊主要用于各机构内部交流。 像岭南农学院发现提高水稻产量的方法,以前都是写成折子呈上来之后,让人眷抄送到别的农科院。 这样就太耽误相识之间的沟通,有时候一件事,沟通几个月,都误了农耕,才出结果。 现在有期刊就不一样了,各地农科院汇总自己的试验成果,印刷成书,各州农科院相互阅读研究,事倍功半啊! 记得王上曾提过‘信息战’,季清哲隐隐觉得自己才算窥到门径。 读书人对发生期刊最积极,各学院书院,自发发行自已的刊物。季清哲很鼓励这种作法,不论是哪个学院的期刊,他都会认真阅读,看到好的文章还推荐给李凌薇看。 有一个秀才写了一篇‘论农赋税的改良’,写的通俗易懂,将各朝各代的农税一一对比,又将龙游农税的改革历程写出来。 就算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农听了,也知道龙游为民兵了老百姓做了多少努力。 这篇文章取得巨大好评,李凌薇特地回了封短信表扬这个秀才。因为此事,越发鼓励了书生学子给期刊投稿。 邵州农科院写了一篇雪灾对土地的影响,雪灾能杀死土里的虫卵,来年虫灾的可能性极小。 且雪化后土地肥沃,种一季紫云英改良土质,就可种高产作物。 这本是一个极寻常的报道,但有很多农民听说之后来了一句: “这样咱那几亩瘠地就不种豆子,去农科院买玉米种,种玉米。” 谁也没有再看出别的深意来,季清哲却像先知一样,提出让军囤地种豆子,特别是绿豆。 原因是:“豆价低,收成也不高,百姓能种玉米和土豆,定不愿意种豆。 可出海商船,必备绿豆和黄豆,发芽做菜蔬。不提前准备,明年豆价必涨。 朝廷要做的是平衡物价,而非趁机抬价。所以臣觉得,军囤地可以多种豆类,来平衡市场。” 李凌薇直接鼓掌:“季相真是高瞻远瞩啊!” 刚刚还在侃侃而谈的季清哲,瞬间垂眸,然后李凌薇就看到,一抹霞红攀上了他的耳朵,耳垂通红。 不管夸他多少次,每次他都是这样。 什么时候能学学霍非的厚脸皮! 就这样,继工业革命之后,新闻时代已具雏形。像季清哲这样有远见的人不多,但各行各业总也有那么几个。 新时代的风口来临,不知有多少人能趁风飞起。 李凌薇又将报纸告诉季清哲,他的意见跟李凌薇一样,先有期刊就好,待天下大定之时,再推行报纸。 转眼进入腊月,天气一日比一日冷,但龙游军的心情却是一日比一日灼热。 几乎是数着天数等着北伐之战,邵州、严州、抚州、蜀中、台州,各送两万新兵到庐州。 就等着北伐之战立军功,转正成为民兵。 这些新兵都是十八、九岁的少年,初来庐州,那是样样好奇,事事心动。 因为临近新年,李凌薇又觉得他们初初离乡,故特许这些新兵在训练之后,可以出军营逛逛。 一时整个庐州城都被这些少年郎给带的火热起来,新兵中有家贫者,还趁机去工地干活赚工钱,想攒着寄回家。 有爱读书者,训练完就往图书馆跑,羡慕庐州有这么大的图书馆,再听说邵州城的图书馆更的,藏书更多,又心向往之。 还有爱马者,专门去喂马看马。有爱船者,就泡在军工坊不走,或是天天往江边跑。 不知为何,越是看到这些少年郎们朝气的脸,李凌薇对战争就越痛恨,但又越发急切地想以战止战。 痛痛快快地打一场,然后彻底终节战争! 这些少年郎再不会死在沙场,不会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的凄惨情况。 每次她出女王府,总有大胆的新兵远远跟着,行军礼。 李凌薇也不摆女王的架子,遇到了不和他们同行,问一问军中训练的情况,军演怎么样?老家的情况如何?童夕君的空间:穿成亡国公主后我搬空皇宫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