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子的决断 (第2/3页)
下去,就耽搁了大事。张恪咳嗽了两声,立刻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方才孙尚书提到了务实两个字,我以为非常好。以大明为例,朱元璋留下的万世不易的祖宗家法,越来越不合时宜,已经成了套在大明脖子上的枷锁。至于朝廷制定的政令,也多数空洞无物,难以落实。” 张恪笑道:“我扪心自问,不是圣人,在座的诸位也不是,唯有集思广益,照顾方方面面利益,才能确保法令能够落实。这种大会往后每十年还要举行一次,名曰制宪会议!针对法令之中的缺陷,涌现的全新问题,修改制定法令。就像军中的条例一样,都要与时俱进!” 这番话听到了心里去,不少人频频点头,那些反对者也渐渐倒戈。只是王化贞一脸凝重。 “首相,您有何高见?” “陛下,老臣以为您的说法很有道理。可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最忌讳翻动,如果每十年改一次,又如何保证政令通畅呢?” 张恪点头,微笑道:“首相,制宪会议的人数要在几千人之多,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如果放开了讨论,只怕一年也争论不出什么。我的想法是内阁和各部要多做功夫,在开会之前,圈定议程,然后凝聚共识,基本同意的就通过,争议大的继续研究。制宪会议权力最重,运用起来也必须严格规范,决不能朝令夕改,反反复复。” 在场的都不是白痴,大家伙渐渐明白了张恪的用心。 从各地各行业召集人选,制宪会议的权威和代表性不容置疑。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以往的皇帝,神圣无比。 就像神仙不能天天显灵一样,制宪会议只有在拥有共识。和绝对的把握之后,才做出决定。否则出了太大的差错,制宪会议的权威就会受到强烈的怀疑。 有人看出了这种设计的高明,也有人看出了张恪的弦外之音。 从古至今,都讲究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平心而论,哪个皇帝也没有做到这个程度。 偏偏张恪却迈出的步伐比谁都大,不光是士人,其他的各个行业都能参加。有了这个诉求的管道,纾解民怨。可以极大遏制百姓造反的冲动。 就拿当下来说,那些在野的士人,地方的豪强,听说能参加制宪会议,他们弄出来的东西,皇帝都要遵守,这帮人打破头都要加入其中,谁还有心思反对张恪啊。 想通了之后,在场的这帮高官只剩下伸出大拇指。不停称赞。 张恪就是能拿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大家都乖乖跟着他的指挥棒起舞。有人要问,那以后皇帝的位置在哪呢?是不是就成了摆设,当然不是。老子说得好,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 历代的皇帝都可以用超然的态度,调解各方的利益。作为这套秩序的最终裁决者。比起事必躬亲,累得死去活来,绝对是高明一百倍的控制方法。 御前会议终于通过了张恪的提议。选拔制宪会议代表的命令很快传达下去,与此同时,张恪也颁布了三道有关军事的安排。 张峰加封晋王,带兵镇守宣大蓟辽一线,防御蒙古入寇。在离京之前,张恪还给大哥一道密令,择机消灭林丹汗,尽可能把疆土向北推,越远越好。就算暂时没法控制,也要派遣探险队,钉下木牌。 这就叫自古以来——神级大杀器! 另外两路人马,吴伯岩加封枢密副使,奉命率领五万人马,从山西进入陕西,扫荡流寇,扩充地盘。至于另外一路,则是乔福率领,从京城沿着运河南下,直逼江南。 就在张恪大肆改朝换代的时候,南方已经出现了变故。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庞大的明王朝岂会轻易退出舞台。与北方被冲击破坏,人心思变不同,南方还有庞大的守旧势力。 在听闻崇祯丧命之后,经过短暂的混乱,南京的百官拥戴唐王朱聿键即位,年号隆武。 唐王朱聿键并非朱棣的子孙,他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后人。说起朱聿键和混吃等死的藩王不同,他还有些血性,流寇围攻他的封地南阳期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