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风起_第2章 夫子三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随时会关闭!请到→→→点击这里

   第2章 夫子三问 (第1/2页)

    夫子峰,乃是五座环形山峰的主峰,同样也是夫子的峰山。

    此时,秦曌就来到了夫子峰,这里并不像书峰那般巍峨,但若站在峰巅,足以俯视这片土地,一眼观全貌。

    也没有像其余峰一样有耸入云霄的阁楼,只有一座茅草屋,让人眸光诧异,实难想象琅琊山之主的夫子峰,竟是这般的简陋。

    不过好在秦曌来了太多次,因此并没有任何异样,迈步来到茅草屋前,推开房门就走了进去。

    便见前方有一人负手而立,背对着他。

    “夫子。”秦曌眸光异样。

    此时的夫子背负双手,背对着他,还没有开口便让人感受到一股宗师气场,朝着他迎面而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物体吸引了他的眸光,在其旁边的木桌上,摆放有一个长约三尺、宽约六寸的木匣子。

    “这样的特征有些像是…”

    秦曌眸光微凝,随即重新看向夫子,说道:“夫子唤曌前来,若有指导之处,曌愿听其详。”

    夫子背负双手目视前方,秦曌也很默契的没有追问,一时间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许久,天地间忽有一片落叶随风而去,落地归根,夫子方才道:“天上地下,人居于中,故可顶天立地,立于天地间;你以为,何为人?”

    秦曌眸光异色,明白夫子这是在考教。

    他随即答道:“人,一撇一捺组成,分则无用,合则为人;人贵有德,则处天下,人若无德,则与牲畜无异;人之所以是为人,是因有思维、有头脑,能够克制自己的行为,做人当以德为先。”

    眸光平静而淡若,这是他对生而为人的看法。

    “何为国?”夫子又问。

    “一人颠沛,流离四方;数人为家,安居一偶;家之上,则是国。”秦曌开口说道:“国,口为四面八方,即天下,其内含玉,玉之光华敛于天下之内。”

    “何为天下?”夫子再问。

    “天…下。”秦曌沉思,眼神看着天空若有所思,答:“从古至今,圣人认为天圆地方,凡是在地上的一切都在天的下面,故,称之为天下。”

    “那你以为呢?”夫子回眸看去。

    “我以为么…”秦曌漫步而至,站在夫子的侧后,眼神目视前方,说道:“目之所及,皆为天下!”

    对于他而言,但凡是能看见、能知晓的地方,都可称之为天下。

    “目之所及、皆为天下…”夫子听到此言,眼眸在变化。

    这些时日的相处,公子曌时常前来夫子峰听他讲道,因此,他又岂会不知对方的想法。

    从这句话中,他已经听到了里面的含义。

    “你之心已定,我不便多说。”夫子语气停顿了片刻,再次说道:“想来不久,你将要下山入世,在此之前,我送你一剑。”

    话落,夫子身上有莫名的气息弥漫,旁边传来嗡的一声,桌上的木匣子随之打开,顿时厚重的剑气释放在房间内。

    木匣子中有一剑,还伴随有一股无比厚重的气息,朝着他迎面而来,让人心头为之一震。

    秦曌已经迈步靠近,眸光注视着不愿挪开,似被此剑所吸引,问道:“此为何剑?”

    “天问!”夫子答。

    “天…问。”秦曌将这天问剑拿起,一手握剑柄、一手握剑鞘缓缓展开,刹那间,明亮的剑光将房间照耀,轮廓都映照进剑身。

    通体剑身无尖无锋、更没有刃,不知是由何种材质锻造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一神秘之处,让人着迷。

    此剑,竟有着一股让人无法忽视之感,像是一柄王者之剑。

    “无锋无刃,如何剑指九州?”秦曌淡淡的开口,可是眸子中已经泛起一丝变化,越看便越欣赏此剑。

    “以众生为锋,以铁骑为刃,则可无往不利、无坚不摧,天问之下,皆得臣服。”

    “好!”听到此话,秦曌眸光变得锋锐了起来,眼神看着天问,开口道:“今后,你便随我一同剑指九州、试问苍天!”

    平静的话语,如同惊雷一般在房间内响起。

    “嗡!”秦曌将天问从剑鞘中拔出,手臂一震,一股锋锐之气绽放,随意迸发而出的剑气将木桌劈中,咔嚓的一声,木桌顷刻间破碎。

    “好一柄天问。”见此一幕,秦曌眼眸深处浮现一抹色彩,手掌旋转将剑身朝上,伸出手指轻轻的抚摸这剑身。

    “能拔出天问,足可证明你之不凡。”夫子不知何时已回眸,正看着秦曌手中的天问剑。

    “此剑,很不错。”秦曌虽有疑惑却没有多问,只是很喜欢这柄剑,两者像是彼此天生契合一般,都知晓对方的诉求与意志。

    “多谢夫子授剑。”他将天问收起,致谢道。

    “它本就属于你。”夫子越过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