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4 利字当头 (第2/5页)
解能让他赏识,但大略方针又必须和他一致才行,机会难得,我得小心应付了。焦芳想到这里,就如当年进京赶考一般,提起十二分的精神,把锦墩向前挪了挪,微微倾身,聚精会神地道:“不知大人有何高见,老夫愿闻其详”。 杨凌道:“本官这次下江南,所经历处大多是沿海一带,那里海盗猖獗、据本官了解是海民海商因海禁而走私、走私而海盗,这种情形屡禁不止,所以本官一直想不通,所谓堵不如疏,朝廷为什么不能解除海禁,鼓励民间通商呢?光以赋税来说,岁入就何止千万呐。 本官回京时经过龙江船厂,见那里已一片荒芜,昔年三宝太监下西洋的盛况已不复得见,据说是因为西洋之行耗资靡巨,国力难以承受,所以本官想.......”。 杨凌看了看焦芳那张满是皱纹的面孔,说道:“既然朝廷以宣扬国威为主的海运得不偿失,也不必禁止民间通商呀,虽然朝廷以农为本,也不应抑商过甚,朝中百官难道见不到与各国互通有无的好处?本官百思不得其解,大人能为我解惑么?”。 焦芳皱起眉头,深深地瞧了他一眼,心道:“原来杨大人也不甘寂寞,他想选择解禁通商来做为政绩么?这可难了”。 杨凌见他捻着胡须半晌不语,神情有些不耐起来,焦芳见状忙道:“老夫与大人甚是投缘。所以有些心腹的话愿意奉告大人,若有不当之处,大人听过也就算了,有些事.......虽然人人心知肚明,却实在是不便拿到台面上议论的”。 杨凌精神一振道:“那是,此乃晚辈向老大人求教,你我私下之言,自然不会叫第三个人知道”。 焦芳听了定下心来。沉吟片刻才缓缓地道:“大人真以为士子们读书愚腐,见不到通商地好处么?呵呵,那些只是场面话。且不说民间通商其利之大,就算当年郑和下西洋时,虽然耗资巨大,遍赏诸国,也并非得不偿失”。 杨凌一向听到的论调,都说是大明下西洋纯为宣扬国威。国库付出极大,却没有相应收入,才导致百官反对,一听焦芳这话不禁有些意外,忙问道:“大人何出此言?” 焦芳淡笑道:“老夫在礼部任职时。曾翻看过永乐年间诸国往来的文谍,依稀还记得一些事情。我大明朝廷不与外国通商,并不代表朝廷不需要咱们自已没有地东西,不过都是以各国朝贡的方式进行交易罢了。 这其中许多货物因地域之别。供不应求,所以价格昂贵。老夫举个例子吧,咱们大明需要胡椒,但是本地不产,由海外诸国进贡,其价抵同黄金,是原产国地二十倍。 永乐五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来,每斤胡椒在大明的市价就降为十倍。至宣德九年。郑和最后一次从西洋回来,胡椒价格跌至每斤100贯钱,我朝一年所需胡椒何止万斤,这其中的差价令人咋舌呀,而当时中西交流的货物多达万种,国库为之节省地钱财不可胜数,扣除天朝赏赐诸国和下西洋的耗费,还大有赚头.......”。 杨凌奇道:“但是本官怎么听说.......朝廷禁下西洋是因为财政捉襟见肘。所以百官才群起反对呢?” 焦芳深沉地一笑。目光闪动着道:“永乐年间,内部营建北京城。外部南征交趾、北征蒙元,处处用兵,处处花钱,然而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这都是史有所载地,江南丝绸业、景德镇的瓷器、乃至印刷、茶叶,船运、伐木都是因此兴旺,何来捉襟见肘之说? 而停止了下西洋之后,国库反倒处处为难了。英宗年间,稍有水旱,就难以征调济民了,当初对外用兵时建造一座城池都绰绰有余,如今建一座帝陵都要耗费岁入大半,这又作何解释?” “至于扬商损农,更是无稽之谈。有宋一朝,土地数量不及大明,田亩产量不及大明,百姓的税赋比大明的百姓还要重的多,可是百姓却能承受,生活和食物还比大明富绰。 如今大明岁入最多时才不过区区400万两,仅为南宋时的十分之一,为地是薄税养民,可百姓生活仍难以为继,除了税赋本身尚有弊病外,禁海禁商何尝不是祸因?” 杨凌听得一呆,是呀,这些事以前怎么从来没有去想,仅凭那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