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蝉声_第三十四章 不知火舞红云起 八百比丘素面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随时会关闭!请到→→→点击这里

   第三十四章 不知火舞红云起 八百比丘素面寒 (第5/5页)

什么任务,没有人知道。

    小龙王自小就被告知自己的父亲是个英雄,但每当被王族其他少年问及父亲的事迹,有何战功,哎,他就卡住了。

    直到今天他亲耳听到胡世玉说破这个真相,方才恍然大悟,不禁百感交集,几欲涕零。

    》》》》》敲黑板时间《《《《《

    上回书我们说到,此节将会分说吴太伯的来历。

    吴太伯,又称泰伯,据说是周王先祖古公亶父的长子,姬姓,因为他认为三弟季历比他更适合为王,便携二弟虞仲(仲雍)一起出走吴地建立吴国。

    这就是吴王姬姓说的来历,出于《史记?吴太伯世家》。

    我们先放下该不该质疑史记,能不能质疑史记这一类权威崇拜的问题。我们只研究吴国世系,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古吴国世系:

    泰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纠夷,餘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勾卑,去齐,*寿梦*,诸樊,餘祭,餘眛,僚,阖闾,夫差

    笔者在周章和寿梦这两个名字上分别做了个记号,是为了各位看官理解方便,笔者想用这两个名字把吴王世系切成三段讨论。

    第一段伯仲季叔到周章,按照《史记》所说,武王克殷,始封吴王,此时周章已王于吴,所以封吴王。这一段有几个问题:一,先四君为何如此巧合的用了伯仲(叔)季的顺位词?(其中泰伯,仲雍为兄弟,仲雍生子名季简,这个顺位使用便已经不循古制。)二,《史记》关于仲雍记载存在矛盾,因为文中还说“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此处虽有两个虞仲并非一人的说法,但是周氏兄,虞氏弟本身就缺乏逻辑,这两个氏本不同源)。三,周章如何可称周氏?文王十八子,子子不同氏,前文讲过上古人以封号为氏,以国为氏。章既已王于吴,为何不称吴伯章而称周章?

    各位看官若是觉得这些理由实在牵强,那我们再往下看第二段的诸王。

    第二段从周章到寿梦的这一段世系,诸王的氏族有来自芈姓落穴熊的熊氏,屈氏,有三柯氏,有越地勾氏,也有有虞后裔餘氏。说明这一段时间吴地无定王,而且大多都为非姬姓王。

    最后,《春秋》在写到寿梦时,称吴国始有纪年。因此通常寿梦以后诸王才被认定为可实考的吴王。此后的吴王及吴王族,则多以夫,餘,吴,虞,余,夫余为氏(原因前文已有分说),盖字、音微谬也。

    因此自泰伯到其后吴王的一脉传承,是不牢靠的,自周章而上,明显是以辈序拼凑出的世系。这是将吴文化楔入周文化的文化印记,后来成为了周人吴人都愿意接受的广泛共识。

    当然,要证明这一点,我们还需要考证季历传说。关于泰伯,虞仲让季历的这一传说,在晋代出土文献《竹书纪年》中是不存在的,仔细推敲的话,这似乎是另两个故事的组合。

    一则是《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寿梦)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寿梦之后存纪年,其后历史可以参考吴国自录一手史料,属于相对可信史料,其中提到了(四子)季札让贤的故事。

    第二则是祖类东南迁,先秦典籍《世本》及《史记索引》均记载,“太公组绀(即公叔祖类)诸(之于)盩(今周至)”。周代先祖是在公叔祖类(季历的祖父)这一代自豳地出走东南,于周至另建家园的。我们现在常说的周部落先祖,自亚圉以上,实为豳部落,公叔祖类迁到周至以后的部落才是真正的周部落。豳为周之祖庭,在周朝地位超然,不以诸侯计,不著其史(本系列讲后续作品讲到二王三恪的时候会继续展开原因,揭示一些历史黑洞),但在《诗经》诸风,有其别篇。

    周人作史,为了附会周吴一体说,捏造了伯仲叔季周(章)五先世,放在诸蛮王轮替时代之前。然后又将季札让贤和祖类东南迁合一,变成了让贤季历,太伯东南迁。上一章的标题:泰伯季历皆传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大费周章的制造周章五先世,虽然为周官史家讳而不谈,传而不经,但是依然通过语言和文字留有烙印。

    周章这一词,在汉语中有三个基本解释,除了周游这个意思可以从字源上找到出典,其余二解都不合词法。

    周章解释为周折,虽然所传最广却无人可寻其源溯。

    另外一个解释就更有意思了,周章,传又解为惊惶(《康熙字典》如是注),此解不但字法不通,而且所见词汇如“周章夷犹”,“狼狈周章”其实都是在形容夷蛮禽兽遭受突然袭击后的狼狈惊惶。所以这里的周章其实是指代来自夷方的秽昧之相,此解的来源,便应是吴夷。

    为吸纳当时的吴地夷,大费周章的撰出太伯(字源上和太公,太一一样,其实就是祖宗的意思)出姬姓的世系,才赋予了“周章”一词无法用字法解释的深意。

    但是自周以降,太伯作为吴人,以及吴人衍射族群的祖先象征,已经成为全民族认知,再也没有遭到过挑战。扫叶僧的兰若蝉声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