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南迁之争 (第1/2页)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后,王霖在黄河南岸,也就是黎阳城的正对面,筑京观一座。 京观用厚厚的封土填埋了两万以上的金兵尸体和头颅。 高约五丈。 巍然伫立在黄河边上。 京观之上,王霖又命人树立起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凋刻的就是唐人曹松的这首《己亥岁》。 王霖的本意并不仅在于威慑对岸的金人,炫耀武功,更在于避免瘟疫,还为了警示后人。 而就在对岸的黎阳,王霖之前还筑起一座京观,只不过规模比滑州这座要小得多。 王霖率军东归抗金以来,先后经两战,黎阳大捷、滑州大决战,歼灭金兵三万余众! 若再加上前番在辽境的两战,迄今,死在青州军手上的金兵突破四万! 金人不败的神话被打破! 围攻太原的完颜宗翰至今没有半点进展,西路军被宋军紧紧拖住。 而东路军的完颜宗望,从起初的势如破竹,到如今的被王霖打回了黄河以北,这中间不过是历经了几个月的时间。 河北一片疮痍,山东、河南局部地区被金兵铁蹄践踏。 完颜宗望十万铁骑挥师南下,将隐藏在冰面下的大宋暗流彻底搅动起来,原本不曾暴露出来的疮疤一一被掀开暴露在太阳底下。 数十州县闻风而降,无论文官还是武将,均无抵抗之心。 百余金兵横扫一座城池的事儿,俯拾皆是。 想起来,实在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王霖忍不住想起上辈子祖母给他讲过的,关于一个扶桑鬼子、一杆枪就能占领一个一座县城的故事。 竟没有人敢抵抗。 在金人眼里,宋人基本上就变成了一群任人宰割的两脚羊。 胆小,懦弱,畏战,怕死。这成了汉人的代名词。 若非张叔夜在滑州奋起抵抗,阻挡金兵达半月之久,此刻的完颜宗望应该已经在东京城门口观风景了。 金人的气焰也在完颜宗弼过河进攻滑州时变得更加嚣张。 实际也可以理解。 两三年的时间,灭辽,横扫契丹全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么一个女真游牧部落的兴起,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起来,在女真人心目中,他们是天命所归的气运之国。 然而,没想到,王霖横空出世,成了他们走向辉煌之路上的终结者。 完颜宗望盘踞在岳飞的老家相州,得到了完颜宗弼被擒、麾下五万兵马折损大半的消息,当场气得吐血。 对于骄傲的金人来说,四皇子被活捉,三个万户被歼灭,这足以震动整个金国了! 完颜宗望之所以停本部兵马在相州,当然是为了等待完颜宗翰的另外一路兵马入宋。 毕竟,完颜宗弼所部基本等于全军覆没,光凭完颜宗望的这四万多人,孤军深入大宋,危险系数太高。 完颜宗望是傲慢,但并不是莽夫。 …… 而时光倒回到张叔夜城破前的那一日。 张叔夜自知城破就在今日,便命人提前往东京传信警报。 张叔夜还给官家赵佶写了一封以身殉国的告别奏表,又给两个儿子写了绝笔。 等于遗书。 张叔夜的遗书中涕泪交集,表达出必死之心,同时又不放心国事和抗金大业。 他劝谏赵佶,西军赖于种师道和刘延庆,东军(青州军)赖于王霖,中枢赖于李纲吴敏宗泽,当号令天下勤王,全民抗金,拱卫大宋社稷江山。 然而,赵佶看到张叔夜的泣血遗书,并未生出什么感动之心,更未曾提升半点的抵抗金兵的勇气和壮志,而是吓得浑身瑟瑟发抖,丧尽大宋皇帝的体面。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滑州破,金兵五日内可达京师! 兵临城下。 京师因为张叔夜的这封遗书奏报而再次震动,朝中鼓噪皇帝南迁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 但终归还是李纲等人为首的主战派占据了主流。 这个时候,李纲和吴敏以及宗泽,才真正意识到,王霖之前为什么要斩杀一些骨子里畏惧金人的朝臣。 宗泽执掌防御和兵权,城中固然混乱,却也不至于发生动荡。 只是越来越多的宗室、权贵和商贾,要求离开东京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赵佶更是百般威胁,逼迫李纲吴敏放行。 越是高门大族,越是不想等死。 就连韩家,都先后几次派人暗中与京城禁军主将关胜交涉,想要关胜网开一面,任韩家嫡系携财物逃离京师。 关胜怎能同意。 延福宫,龙德殿。 赵佶一反常态召集大朝会,在朝会上急切讨论举朝南迁之事,得到了以户部侍郎唐恪为首的一批高官、文臣的赞同。 此人是当世名臣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