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胸有成竹北静王 (第1/3页)
“这是在变相的警告我们,他想什么时候动手就什么时候动手,想什么时候放开就什么时候放开。” 水溶轻叹一声,又道: “我们招惹了一个不该招惹的人。” 一众勋贵闻言,都有些沉默。 半晌,有人恼怒的道: “真不知道东海的那条黑龙为什么这么听他的?” “一群海寇出身,能有什么见识?” 水溶接连叹气,又道: “是他给东海郡指了一条明路啊!” 那人闻言也有些泄气,小声道: “这群土鳖倒是知恩图报,可我们就倒霉了!” 没想到,这话立刻引起众人共鸣。 “是啊!被他卡住脖子,以后见他都抬不起头来。” “可我们也不能出手啊!” “对啊!他冯渊不好惹,可四位阁老又有哪个好惹?”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内阁,并非大魏祖制。 至少在太祖时并没有这个机构。 太祖时有保龄侯史公担任尚书令,总揽天下之政。 至后期,史公退隐。 太祖却并未再置尚书令。 中书省的主官,紫薇舍人薛公也在同一时期病逝。 太祖不仅不再设尚书令,还下令废除了中书省。 从此,六部只能直接对接皇帝。 天下政令皆由上出! 不过太祖皇帝一时忙不过来,于是又在同年置四辅官。 这四人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说白了,就是顾问。 他们要先看一遍奏折,并在上面写上施政建议。 随后,此四人分别被封为: 文渊阁学士、东阁学士,华盖殿学士、武英殿学士。 以这四位学士作为辅官,就是内阁的雏形。 到了天泰帝时期,也沿用了这一形式。 并在此基础上,定下以文渊阁为办公地点。 同时也形成了以文渊阁学士为主,东阁学士次之的机制。 至此,大魏的内阁就初步成了定例。 到了景顺帝登极之时,内阁依旧是由四人组成。 选的都是与他亲近,又声望隆重之人。 或是,极有能力也可入阁。 除张松越和陈勤之这两位帝师,分别作为首辅、次辅之外。 还有两人,就都是资历、名望、能力,都极高之人。 其中一人名为费纮,字仲大。 他出身江南望族,铅山费氏。 祖上是太祖朝的重臣,他本人也曾在天泰帝时期官至户部尚书。 虽不是勋贵出身,但毕竟也是江南望族。 多少和四王八公沾点故旧。 四人之中,他是最后一个入阁的。 但也是唯一一个,只因能力出众。 被景顺帝请入内阁的! 景顺帝掌权之后,新旧党争不断。 他不想沾惹,选择再三告老请辞。 最终,景顺帝虽然同意他辞去户部尚书之职。 但也驳回了告老的请求,并请入内阁。 专门提供钱粮相关的建议。 费仲大虽是旧党,但就连张松越这位新党魁首也要对其礼敬有加。 无他,只因户部不能没他! 另外一个,名为夏蠃,字语冰。 他的出身倒是一般。 同冯一博类似,都是普通乡宦之家。 但他在景顺帝还是太子时,曾任詹事府少詹事。 太师、太傅名义上都是帝师,隔三差五会给太子讲讲经义。 可日常负责教导和照顾太子,却是詹事府的职责。 其中詹事府主官,也就是太子詹事。 多为皇帝信重的勋贵出任。 可开国勋贵忠心可嘉,掌管一府也问题不大。 但辅导太子的大任,他们自问学问不足以教人。 于是这个职责,就只能落在一甲出身的少詹事,也就是夏语冰的身上。 再加上,詹事府还负责太子的日常起居,平日和太子接触最多。 可以说景顺帝登极之前,詹事府的官员,就是他最熟悉的臣子了。 这个夏语冰怎么也算是景顺帝的潜邸旧臣。 一众开国勋贵商量半天,却都哭丧着脸。 没办法,实在是这四人中,就没有一个好惹的! 说实在的,他们自认不是惹不起内阁。 主要是惹不起景顺帝。 张松越是新党魁首自不必说,景顺帝对他几乎言听计从。 仅凭师徒俩的默契,他的地位就无人能及。 陈勤之倒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