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章 第三十二章 (第2/2页)
处的高楼望,以此为题的,想必那位主考官是个谨慎之人。 结合上一场考题,她大致已经可以描摹出那位考官的性子,谨慎而不落俗套,是个有趣的人。 那位走在甬道上时,若不是被其他号舍遮挡,她真想看看,那位究竟长什么样。 日后如有幸与那位一朝为臣,该是件有趣的事。 神游之余暗自庆幸上一场考试,得亏没以《有圆无方》为题。想到这里,她深吸一口气,将笔又握紧了些。 这次她很快就打好了腹稿。将论点与论据以白话文的形式简单列于稿纸上,接下来只需以古人的口吻,站在孔孟的立场上,改出一篇八股文就好了。 第二场考试比较顺利,试子们被放了出去,缓了一夜之后,重新排好队被关起来。 第三场考试,也就最后一场,这次和院试完全不同,考时务策。 相对形式古板、内容老套的《四书五经》考题,这一场考试与实际应用挂钩,往往以时政出题,考法与出题内容皆是灵活多变。 此前县学的两位训导为押题而争论不休,一个说去年南方蝗灾肯定要考,然后由此拓展出一系列专题,叫学生们一一作文来答。 另一位却说前年北方雪灾是要点,又搞出三十多个问题来出题。 两个人私下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一合计,干脆都要写,那段时间杨思焕一天交两篇时策,黑眼圈熬到了后脑勺。 过了一段时间,两位也批累了,就不再让学生交文。 抛了这么一句:“凡灾案,重点皆在防治,立意高远即可。至于策论,灵活变通需牢记。” 简单来说就是:能教的都教给你们了,到考场自己想办法吧。说了等于没说。 考卷发下来,既没考蝗灾也没考雪灾,考得是洪灾,要求以洪灾治理为主要内容,作一篇文章。 洪水灾害作为常见的自然灾害,想必所有考生都能写出对策,只是交上去的恐怕多是千篇一律。 开考锣声响起后,杨思焕下意识环顾四周,果然大家都在奋笔疾书,多是成竹在胸的模样。 杨思焕却迟迟不动笔,她要写的,绝不能是卷子堆里一抓一大把的东西,况且和她们比遣词造句,她是很难胜出的,因此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 当别人都写累了开始甩手时,杨思焕还在列大纲。 一般的书生可能开篇就高谈论阔如何治灾,但杨思焕开头却是疏散百姓,一切以人为本。之后才是治灾,在这一环节大家论点几乎一致,按老一套来写就是。 下一步又是分水岭,很多考生想必直接就跳到灾情预防这一环节了,所谓“防治”就是治防并重,但杨思焕却在这里又加一步。 被洪水冲走的人是很难救的,这一死亡节点难以改变,到洪水消退后其实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瘟疫,瘟疫是可以控制的。 杨思焕写下:深挖掩埋亡者、死畜,以生石灰除病气。为灾区重建,需修订赋税制度,免灾区赋税。再下一步才到预防措施。 写得快的都收笔了,杨思焕才写完大纲。不过她也丝毫不急,磨刀不误砍柴工,接下来就正式作文。 她稍懈片刻,擦净手汗提笔写道: 子不语怪力乱神,洪水滔天,天灾矣?非人所能控矣?余道不尽然… 照着大纲,她洋洋洒洒写了七八张纸,共计两千余字,最后收尾时心潮依旧澎湃着。 天色渐暗,赶在太阳下山前,杨思焕终于停了笔。 她由于太专注,主考官已从明楼下来也没发觉。 她收笔时,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一位身穿红色官服的大人背手站在她号舍旁,此时正盯着她看,四目相对之时,那位大人不动声色地拂袖转身,缓缓向外帘去了。 次日杨思焕无事可干,趴在号舍里睡了半天。 卷子被收走糊名,乡试就算结束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就是等,若考上了,半个月内就有喜报传出,但若没考上… 她不敢想。史官提笔的女尊首辅养成记(科举)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