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窃国之贼 (第2/2页)
于统领大人于半分好处,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魏忠贤的第一个疑惑,就是三十二个学童,所有理由都显示此事于王穿百害而无一利。 “我若要说我并不真的知道三十二个学童在承恩寺,只是猜测而已,九千岁大人是否会相信。 此事于我百害一利,而这一利其实就是这三十二个学童可以救出,让本公子心安。 若本公子说我就是为了借九千岁之力救出这三十二个学童不知道九千岁是否又会相信呢? 至于说其它有害之处,本公子则毫不会在乎。 王穿也不怕魏忠贤生气,直接坦白是利用魏忠贤以救出三十二个学童。 “老夫相信,你做事向来如此,而且京城之内若还有人顾及这三十二个学童生死的京官之中,并非没有,而是少之又少。 京城经历这些年的党争,许多人为此而丧命,大体也与老夫有关,此事并不避讳。 虽然此时老夫位极一时,可却也是有好有坏。 好处是权力争斗减少了,朝堂也稳定了,天下自然也会安顺一些。 可坏处是,京官们人人自危,都只在意其自身权势利益,对于百姓生死安危已经淡然不关心了。 至于说那些读书人所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其实许多时候比不上一顿饱饭,在生死甚至荣华富贵之前,真正舍小节而顾全大义的少之又少,老夫这些年见得多了,大部分都是沽名钓誉之徒,实有负古圣先贤的教诲。 所以老夫虽然是一个奸诈之徒,可对于统领大人的利用却并不生气,更不会在意得失,就如同统领大人说过,大明是老夫之本,若失了大明,京城再乱,老夫纵然权势滔天又有何用。 世人只会骂老夫一肚子坏水,却无半分治国之能。 其实治国于老夫而言又有何难呢? 君臣互信,百姓安居乐业,吃得饱肚子,穿得暖衣服即可,何需太多所谓治国良策,此是自古以来的实情。 妄谈如何治国之策,皆是以智治国,是为以己之私窃国之贼也。” 王穿一听,此时也不得不佩服于魏忠贤的胸怀,虽然许多人死于与魏忠贤争权夺利之上,而魏忠贤所用手段也是无所不用极其,可刚才的话却极有道理。 而这正是道德经中所说过的。 或许没有人会相信,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魏忠贤,竟然可以强过无数读圣贤书的书生,知道民之所需无非如此,百姓吃穿不愁了,何须什么治国良策呢? 王穿一想还真是如此,回想现代心里也是哀叹不已。 那些以智治国之人,其实都怀有私欲,所以智必有私。 正所谓智必有私,无私而不智也,就好比现代社会同样存在如此现象。 一些无良的某家,大部分都身居高位,衣食不愁,甚至还有国之资政的身份,可他们所言所行其实都或有利于某一部分的利益,非有天下之公心。 所谓献言献策,都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与驱向性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行径以其说是读圣贤书而忧国忧国,不如说是为一己之私而误国误民。 如此自然可以称之为国之贼了。 打着治国的旗号,其实是欲图盗取国之利为已所得。 更别提一些地方大员,完全违背了几千年来国人文化里以民为重的指导思想,慢慢演化成以商为重,以利为重,把商人看成救国救民的英雄来抬举,却无视几千年来民为本,百姓救国的历史,无穷无尽的盗取百姓之资以满足少数人之得,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了。 而且这其中也隐藏着一些肮脏的想法,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其中。 王穿想到这里,也是觉得古即今今即古实是真理,唯一欣慰的是,但凡这些无视民为本的国之贼其实没有一人有好的下场。 但作为一个屁民,略为思绪也会觉得此正是国之不幸,民之悲也。 而王穿更理解了道德经中所言,民之畏死,是因为生之厚,民之不畏死是因为生生之厚道理。 "说得好,九千岁当是一个明白人也。” 王穿是不得不恭维着魏忠贤,是因为他知道许多学富五车之人,其实未必比不学无术之人更明白真正的民生。青虫月二的天启1626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