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兴国大计 (第3/3页)
考试成绩,并且批注众生不予录取! 这一句话,等于宣判了这几人的一生。 等到放榜的当天,一些学子见到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非常失望,有些人甚至当场痛哭流涕。 而那几个被批注众生不予录取的人,也被贴了告示,予以警告。 深感不忿的他们,开始鼓动落榜学子,一起闹事,围攻官府,质疑科举结果的真实性。 最后,数百个落榜学子聚集在一起,前往傅亮的府邸,围攻起哄。 傅亮被这些人吵得头疼,简单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放榜惹得祸。 而且还是那几个愤世嫉俗的学子在带头闹事! 傅亮当下就派人去镇抚司请人,直接调动缇骑,逮捕了带头闹事的学子,并驱散剩下的学子。 宣和三年的这次科举,参加人数两万。 最终被录取为进士的,只有两百人。 而这只是开始,可以预想,今后参加科举的人数只会更多。 但从今以后,科举考试的难度将会不断增强。 王然要求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是全面性的,而不是书呆子。 以至于最后发展成像明清时代那般,以八股取士,最终将好好一个人,硬生生变成书痴。 所以,王然对于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固定某种模式。 儒学有一定的优异性,比如天地君亲师等等,这些都是统治者管理管家的精神武器。 但它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局限性。 王然对科举内容的多元化,并不是完全放弃儒学。 而是以儒学中忠君忠国的思想为纲领,辅以其他内容,进行科举选拔人才。 否则等自己将来建国称帝,手底下这帮人都不想着忠君爱国,那岂不是要乱套。 这次科举的两百余名进士,将会全部下放到地方,在最基层任职,锻炼能力的同时,为底层百姓服务。 朝廷在平定扬州、姑苏,闽广等地之后,控制区域扩大了将近一倍,官员缺口严重。 科举选拔的两百余名进士,相对于这个缺口而言,不过杯水车薪。 造成缺口扩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然一直在裁撤多余的官吏。 在天授末期,因为买官卖爵,以至于大梁朝廷和地方各府县的官吏数量,比武帝时期,激增了三倍之多。 这些人的出现,给大梁财政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给百姓造成了压力。 一个普通官职,明明只需要一个人就能搞定,但是却分化出了三个职位。 朝廷下达一道命令,本来只需要经过一道手续,就能下达到地方手里,但是却要几经周转,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耽误了事情。 这样行政体系,令办事效率大大减弱。 因此,王然裁撤了大量有名无实的官职和官吏。 重启科举后,除了要对科举进行改革,选拔更多更优质的人才。 还要挖掘人才。 可是人才从哪里来? 大梁人口数百万,然而真正的人才,也就那么多。 部分人,要么是对世俗感到厌倦,不喜欢追求名利,所以不愿意参加科考。 要么就是抵触王然,不愿意向王然妥协,在他们的骨子里,士族高人一等的优越性,挥之不去。 王然也不想向他们低头。 所以,想要挖掘更多的人才,还得从根源着手。 王然想起了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可以说为后世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兴国,是强国之本。 当然,在这个时代,照本宣科,将自己那个时代的东西拿过来照抄,是肯定行不通的。 先不过别的,就凭这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不如后世,就行不通。 所以,王然打算在这个时代,将九年教育,降低到五年。 不管是谁,不论男女,七岁时,必须接受教育,学习儒学以及其他杂学。 只有学满五年后,才能具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当王然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戴春风等人时,戴春风等人傻眼了。 光是修闽广等地的官道,几乎就要把国库掏空,财政拖垮。 如果按照王然的设想,全面推行五年义务教育,那这个朝廷,还怎么活?梦想是泡沫的千秋霸业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