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灾害频出 (第2/2页)
心的劝解着。 虽说今年的冬天的确是较之以往寒冷了些,受灾的州府也多了一些,但也不至于皇上如此重视吧? "大伴,你也是这般想的吗?" 闻听王安如此话语,朱由校无力的一笑,没有与其做过多的解释。 这"小冰河"当真是来势汹汹。 大明两京十三省,除了鱼米之乡的湖广之外,其余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灾情来报,此等情况还不严重吗。 须知,眼下可还没有到气候最为恶劣的时候呢。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明朝末年的这波小冰河时期,自万历年间开始,在崇祯年间达到巅峰。 气温下降,会出现连锁反应,旱灾、蝗灾、瘟疫频繁。 例如在崇祯元年的时候,河北地区出现了大旱,史书中有“赤地千里”的说法。而后在崇祯三年到崇祯十七年的十五年时间中,河南省出现了9次旱灾,黄河为之断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梁山泊、安山湖竟然都干涸了。 若是单单北方如此也就罢了,就连河网密布,鱼米之乡的浙江省也在崇祯年间出现了连年的旱灾。 也正是由于连年的旱灾,导致了粮食减产。 旱灾、蝗灾、瘟疫的流行,不仅会使人口减少,更会大量的百姓们沦为流民,流民通过逃荒、迁徙的方式来寻求生存,而“流民”聚集之地,往往会出现“乱民”,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会铤而走险,由此引发农民起义。 如此种种,容不得朱由校不为之重视啊。 "给朕传令地方,无论发生灾祸,当地官府都应将救治百姓放在首位。" "自督查院选派御史,令他们巡按地方。" 朱由校叹了口气,自脸上涌现出了浓浓的疲惫之色。 自他上位以来,他便将推广农政放在了与辽东相同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在大自然的怒火面前,他的这点微薄之力依旧有些不够看。 "传旨陕西秦王府,宁夏庆王府,甘肃的肃王府。令他们严密注视下辖封地,若有不靖,即刻来报。" "再传旨陕西巡抚孙传庭,三边总督崔景荣,令他们二人节制麾下兵马。严防流民生事。" 又沉默了一会,朱由校好似想起什么一般,猛地支起了身子,颇为急切的朝着身旁的王安吩咐了一句。 语气之急切,将王安给吓了一跳。天子这是想到什么了? 就在刚才愣神的时候,朱由校突然想起了一件令他有些不寒而栗的事情。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明末农民起义并非是爆发在崇祯年间,而是在天启年间,便有了苗头。 陕北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奴婢遵旨。" 王安见朱由校语气如此急促,也不敢耽误,连忙躬身应下。 "在传旨宣大总兵杨肇基,令其操练兵马,谨防蒙古人叩边。" 天气严寒,对于蒙古人这等游牧民族来说更为致命,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他们定然会南下侵扰明廷边境。 朱由校只觉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柯久的扬明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